泥土在掌心苏醒,千年的指纹在窑火中舒展。
建盏的诞生,是大地与星空的密语。
茶香在盏中沉淀,时光在釉面凝固。
建盏不语,却道尽了千年。
每道纹理,是岁月的年轮。
从建阳窑口出发,沿着古老的贸易航线,漂洋过海,宛如文化的使者,传递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建盏,古代东方文明鼎盛时期的艺术结晶,凝聚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与景德镇青花瓷、德化白瓷、同安珠光青瓷等一起享誉海内外。
伴随着宋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浪潮,建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特别是南宋时期,为防止钱币外流,朝廷规定换取外货不得使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代替,这使得瓷器外销出口量大幅增加,建盏持续走红。
在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年),日本的僧侣来到浙江天目山学佛,回国时带走了一批建盏(日本人称“天目瓷”),备受珍视,不仅成为日本茶道中不可或缺的茶具,还推动了日本陶瓷工艺的发展。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将建盏视为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其简约质朴的美学理念与日本侘寂美学不谋而合。
建盏对东亚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韩国等地的茶道仪式中,建盏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釉色变化与器型设计,启发了东亚各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陶瓷美学体系。
1935年,美国藏家詹姆士·普拉玛就因缘际会受到建盏吸引,多方打听寻访后,到南平建阳水吉镇找到宋代建窑遗址,并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发布建盏考察报告,引起英文圈轰动。这一事件使得建盏在欧洲和美国的古董商和收藏家中声名鹊起,他们纷纷开始寻觅并收藏外流的宋代建盏。如今,在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就有4件是宋代建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也都藏有建盏,成为建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见证。
宋代文人将建盏视为品茗的至高追求,有人评价它“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低调变幻莫测的釉色与宋词的婉约清雅相得益彰。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常在诗词中赞美建盏,将其与品茶、赏月、吟诗等雅事联系在一起,使建盏成为文人雅士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苏轼《游惠山》)”“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宋徽宗《宫词》)”“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香茗(陆游《闲中》)”“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陈仲谔《送新茶李圣喻郎中》)”……一啜一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折射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光芒。
20世纪80年代,建盏经过无数次的历练,终于涅槃重生。近年来,随着一批建盏技艺传承人的涌现,建盏以其绚丽夺目的身影,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现代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陶瓷行业的脱胎换骨,中国制瓷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也在这陶瓷艺术的文明交融互鉴中,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数字媒体等新技术新浪潮,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断发扬光大。如同这盈盈一握的小小建盏,低调内敛,却折射着纷繁多彩的世界文明交融之光。
让建盏这一东方美学符号继续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欧荔 范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