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中国菌草 中国故事 中国精神——读钟兆云长篇报告文学《奔跑的中国草》

2025-01-13 17:1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勇

伟大的时代呼唤优秀的作品。作家钟兆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奔跑的中国草》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家长期研究、深入采访林占熺及其团队,深入关注菌草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一生“与草为伴”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描写了普通菌草在中国科学家的手里怎样变成造福人民、造福世界的“金草”的传奇过程。

从青壮年时代起,农学家林占熺就开始菌草技术的研究和培育工作。当时,他看到福建山区的菇农每年要砍掉许多树木当菌木,不仅生态被破坏了,也断了菇农的后路。于是,他就想能不能开发一种“以草代木”的技术,既保护森林,也使菌菇发展可持续性。经过多年潜心实验选择,林占熺终于找到了一种完全代替菌木的菌。这项革命性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高成本损生态的生产方式,很快被列入国家援助非洲的项目,林占熺作为中国专家被派往巴新传授这项农业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而后他又到宁夏为贫困农民传授菌草技术,很快使菌草成为闽宁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这项技术脱贫致富。

在非洲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在严重的安全问题、文化差异、时局不稳等艰难的条件下,林占熺创造条件开展中国菌草的世界减贫工作,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对他来说,最需要也最难解决的是中国菌草技术的“非洲化”问题。他积极探索适应当地文化的菌草技术,通过强化对当地农民的培训,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会农民掌握菌草种菇技术,直到当地农民种出高品质的菌菇。当地政府高度评价了中国专家的工作,当地人把中国菌草比作“财富草”“幸福草”“金草”。菌草技术在巴新落地成功后,林占熺团队又把菌草推广到南非、卢旺达、莱所托等国家。今天,中国菌草已是成本最低、掌握最方便、造福人类成效最显著的中国扶贫项目,为世界减贫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奔跑的中国草》详细梳理了中国菌草发展的历史线索,树立起林占熺饱满的形象和坚韧的品格,在作品中有几个方面的体现:

科学家精神。从林占熺最初接触菌草技术,到后来在非洲、在宁夏、在黄河流域种草养菇,都一以贯之保持着科学家的品格,坚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当时,许多人只重视发展经济,忽视保护环境和生态,而林占熺眼界高远,提出“以草代木”的构想并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个方向推进。多年以后,人们在享受菌草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时,才深深领悟到一个科学家的真知灼见。

英雄主义精神。林占熺曾豪迈地说:“给我一株草,我就能改变世界。”菌草技术推广初期,很多人冷嘲热讽,否定林占熺,但他毫不动摇。他的妻子贤惠,几十年里,几乎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女儿林冬梅放弃了新加坡安逸的工作和高薪,和父亲一起走向非洲,一起开拓。许多亲人都被林占熺所感动,真心实意加入“林家军”,与他共进退。

爱国精神。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年代,掌握菌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走商业化道路。但是,林占熺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毫不犹豫地服从国家利益,自觉把菌草技术融入国家援助非洲的大局之中。在非洲工作最困难的时候,他都牢记自己的职责,宁可个人受损、吃苦,不能让国家形象受损,足见他的一片爱国赤子之心。

共产党人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党员,林占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把他的智慧和才能奉献给国家和这个时代。作品写他在转机途中,几次突发重病,仍坚决飞往工作一线的细节,读来感人至深。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境界,正是中国走向世界,为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方案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也是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张陵)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