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赓续侨根话侨批——东山侨批业忆旧

2024-11-11 18:22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勇

风雨无阻送批人

1945年由新加坡添盛信局寄诏安靖何村(今东山县前何村)的侨批

东山顺成批局信箱

民国时期东山批信局执照

港西村顺成批局旧址

在著名侨乡东山县,有一座记录侨胞历史、讲述侨胞故事的东山县侨史馆,成为展示华侨华人及归侨侨眷奋斗历程、弘扬广大侨胞爱国爱乡情怀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了基层侨联工作、地方特色文化、讲述好侨胞故事的展示窗口。

展馆中的“侨批侨汇”,以丰富的图片、视频和实物资料,展示了“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诚信重义侨批局

“为着生活才出外,离父母离某(老婆)子;三年五年返一摆(次),做牛做马受拖磨;想着某子一大拖(帮),勤俭用,不敢乱花花。”一曲凄婉的《过番歌》,倾诉着华侨下南洋谋生的辛酸血泪。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东山人出国谋生较多的时代。当年大批东山人挥泪别亲人,背井离乡,带着对改变家族命运的责任,带着对“荣归故里”的憧憬下南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地。华侨先贤凭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用他们的血汗和生命,在“一条短裤、一根扁担”的困境下,靠双手不懈奋斗,与侨居地民众一起披荆斩棘、拓荒垦殖、开矿筑路、兴建码头等,逐渐在居住国扎根。他们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内的亲人,遵循先哲遗训,注重孝道血缘,不忘寄信报平安。“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哪怕仅一元钱也要掰成两半,一半生活,一半养家。”逢年过节,华侨们将辛苦积攒的钱款汇回家乡赡养眷属,维系家庭亲情。也有在南洋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取得一定财富后,华侨们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会将自己挣得的钱汇回国内。于是便产生了“信款合一”的特殊家书——侨批。

东山县几乎每村都有华侨,为解决华侨寄信寄款困难,经营侨批、侨汇业务的侨批局便应运而生。1920年前后,旅居新加坡的东山人成立了多家侨批局,其中较大的批局有添盛、新顺昌、瑞记、南成、福春、合安等信局。尤以添盛信局信誉、口碑最好,寄回东山岛的“批”最多,可称东山岛侨批业的“龙头”信局。

侨批局在传递侨批的过程中,诚信贯穿于各个主要环节,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道德链”,不仅凭着诚信、敬业、重义,在华侨华人与侨眷之间建立起跨越山海的联系。侨批局还有严格的收发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如将华侨的姓名、籍贯、出国年月、工作地点、家乡住址、侨眷姓名等详细登记,每人编列专号,并将副本寄给国内的分庄或代理处存查,确保将批信和批款准确无误、如数送至收批人手中,再把收批人的回批,汇集返送海外寄批人。

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辛苦劳作,克勤克俭,把所得的收入通过侨批局汇回国内,用于赡养国内的父母、妻儿等亲属,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对于当时国内许多贫困的侨眷家庭来说,侨批汇款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东山县侨史馆展板上、展橱里的一封封侨批、一张张侨汇,可以看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是海外华侨们永恒的主题。

东山县的批信局大多成立于民国初期,1919年成立隆盛信局,设于西埔墟,资本为2000银元。1920年成立永茂信局,设于西埔墟,资本为2000银元。1925年林源利民信局,位于康美镇,资本1万银元。1926年林后成信局,位于后林乡,资本2000银元。1932年有林庆川、林漆凤、东山公家、怡泰、林水西、合成、陈阿绉、隆盛、朱泰英、沈茂贵、张火祥、孙和成、品丰、林茂兴、和成、源成、福兴等22家信局,成为漳州侨批信局较多的一个县域。这些信局主要承接新加坡等海外头盘局的国内派送业务。

当时的侨批包裹通过海路,由“大宝来”“皇轮”客轮,往返于汕头港与新加坡,半个月一趟,航程一般需要一星期,运来的行李包裹,里面装的全是吃、穿、用的。船期一到,东山侨批局要专人到汕头港清点包裹件数。经海关查验后,雇大货车运到东山,再雇用板车运到信局,然后通知收件人……环环紧扣,不能差错,若有差错,必须赔偿。但所寄的钱,并未随船同行,而是由侨批局把钱汇寄到香港的中国银行,再寄回国内。国内相应批信局收到后又亲手送到侨眷手里。抗战期间,海外侨胞捐献的款项,几乎都是通过侨批局或银行寄至国内,抗战侨批也成为侨胞和家乡人民团结一心抵抗外侮的集体记忆。

为保证侨批顺利送达,海内外的侨批业者发明了“暗语”。侨胞们对侨批中随信汇寄银钱的数目等信息进行隐藏,只有懂相关隐语的人才能破解。

由于东山与潮汕距离相近,地缘交错,交往频繁,东山华侨出洋以汕头为主要通道,东山的侨批往来递解也以汕头为主要节点。抗战爆发后,印尼、马来西亚的侨批大多汇寄新加坡集中,经香港再转入汕头各联号侨批局,最后转交东山批信局。

东山县侨史馆展出的11份东山批信局执照,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九月由民国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信局批准签发,分别为林茂兴、林品芳、林怡泰、林源利、隆盛、南盛、瑞记、顺发、义方、朱保隆信局。执照中详细载明批信局名称、开设地点、营业人姓名、年龄、籍贯,以及分号名称、开设地点、代理人姓名等相关信息。

至1953年,东山县有和成、瑞记、福通、南成、林厚利、华夏、新顺昌、顺发等8家民信局,经中国人民银行龙溪(今漳州市)中心支行获准继续营业。1967年,东山县原顺发、南成等五家信局合并改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更名为东山县侨汇服务社。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消私营信局,撤销侨汇派送处,原有侨批工作人员编入银行。1978年1月恢复中国银行,侨批业务划归中国银行办理,至此侨批业渐渐成为历史。

在两岸隔绝的年代,新加坡侨批局冒险为两岸亲人充当信使,成为两岸家书往来的“第三通道”。此时,不少台批通过第三地侨批局,以隐蔽的方式辗转交到家乡亲人手里,侨批局在这一特殊阶段发挥了维系海峡两岸同胞亲情的重要作用。东山顺发信局承接着为海峡两岸亲人传递信息的台批,故延至1979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一封封侨批,蕴含着旅外华侨的爱国、思乡之情;一个个侨批局,密切联结海外华侨与国内侨眷。

风雨无阻送批人

侨批局的批脚们(即投递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不畏艰辛,走村串巷,服务热情细致,讲信誉,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那个年代,大多数华侨不识字,不会写侨批,因此信局批脚除了分发侨批以外,还有代读、代写侨批的任务。为了减轻重量,节约邮费,当时侨批用的信纸一般薄如蝉翼。而添盛信局、新顺昌信局的侨批则以一张8开的浅蓝色纸张折叠成的信封,外面写收信人的姓名,寄信人的地址、姓名;收信人地址不用写,因为收信人把回信交到信局,信局按编号收齐,合在一起封贴后寄到新加坡,为海外华侨与家乡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批脚们深知责任重大,他们不管遇到如何恶劣的天气或困难情况,全凭两条腿走遍全县大小乡村,日出而行,入夜乃归,都会尽快把“番批”及时送到侨属侨眷手里,甚至还能“无址投送”。新加坡添盛信局与东山顺发信局从成立到结束使命的60余年间,凡托信局的侨批,侨属都能收到,从未出现过侵吞、挪用侨汇之事,也很少发生错投现象。这样的奇迹,靠的是批脚们和客户形成水乳交融、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让每一封侨批、每一笔款项,分毫未损地送到翘首以盼的游子亲人手中。

尺素寸心,曾经的家书,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性文献和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侨批里的艰难困苦、家长里短、家国情怀,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精神纽带,而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长久铭记。同样,侨批局见证了海外华侨的奋斗史和爱国情,成为华侨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黄辉全 文/图)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