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平和聚奎楼:见证华侨奋斗史

2024-07-09 18:5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勇

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有“太极村”之誉。李润南 摄

聚奎楼萧镇平 摄

漳州市平和县现存完整的土楼480多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中。位于秀峰乡福塘村的聚奎楼,它的背后是一段旅泰侨胞的爱国爱乡史。

秀峰乡地处平和县西部,系该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福塘村是其管辖的10个行政村之一。福塘村旧称上大峰,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被海拔800多米的五凤山脉所环抱,距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25公里左右,往北通往龙岩永定、新罗两区,是闽粤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从空中鸟瞰福塘村,一条小溪呈S形流入村中,正好将村庄分割成“太极两仪”, 一边“阳鱼”、一边“阴鱼”,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故而有“太极村”之誉。

聚奎楼就是其中一鱼眼处的土楼,土楼的门楼处为花岗岩青石镶嵌,青石楼匾刻着“聚奎楼”三个大字,落款为“民国丙子年”,即1936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塘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旅泰华侨杨友政所建。

杨友政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自幼丧母,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祖上世代佃农。因父体弱多病,作为长兄的杨友政在年少时就承担家中农活,但翻山越岭挑担挣钱也难以度日。1898年,刚满16岁的杨友政随舅父过番打拼,从汕头港乘大鸡眼船(木帆船)经过七天七夜漂洋来到泰京(曼谷)。1911年,29岁的杨友政创办“福安堂”药行,经营中药、西药、泰药,屹立于三聘街(唐人街)热闹之地,药材生意日益兴隆。1921年,经友人介绍,杨友政与来到泰国的19岁的广东大埔客家女子邓吉成婚。邓吉虽然也不识字,但与同样讲客家话的杨友政语言相通。婚后育有七子五女,其中长子杨锦忠出生于1924年。邓吉生在贫苦家庭,但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是杨友政生意上的得力助手。

1925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天,杨友政夫妇从泰国乘上货船,经过七八天终于回到福塘村,还专门从广东大埔请来堪舆大师进行选址建楼,最终选中村中溪北的一处水井边,建成后能与溪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圆土楼南阳楼相互呼应。到了第三年,楼的主体工程结束,这是一座圆形土楼,内外双环,外环三层,双坡顶,覆灰瓦,墙体下部用石砌筑,内环为青砖垒砌,共8套,二三层为单元式,每层26开间,楼高9.2米,直径32米。

秀峰与芦溪镇接壤,据说邓吉还专门去了一趟芦溪,参观了绳武楼。回来后,再次聘请了6位雕刻师对土楼里的一些门窗等进行布局雕刻装修。大家能看到楼内门窗的楹联如“瞻高望远:瞻高邀明月,望远看奇花;仰观俯察:仰观对月饮,俯察思禄永”“几层看更上,四面望无边”“清风徐来好,明月桂花香”“夕阳红半楼,远水碧千里”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奎是星宿名,奎星主文章。一生没读过书的杨友政为这座楼取名为“聚奎楼”,就是希望后代族人能好好读书,为此还重金礼请当时闽南著名的书法家黄惠题写“聚奎楼”的匾额和门两边对联:“聚族于斯和气一团安乐土,奎星所照灵光万古萃高楼。”黄惠一生教授了许多学生,中国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先驱者周碧初就是他的学生。

杨友政事业成功以后,虽身在海外,但爱国爱乡,还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热心赞助家乡的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其毕生勤俭节约,每月只用十铢泰币理发,但对于教育却十分慷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送子女回国赴厦门集美上学。1941年,得知家乡秀峰准备建福塘小学,杨友政立马从泰国汇来5000银圆资助建校。

1959年,杨友政去世后,长子杨锦忠继承父业,带领弟妹开拓发展福安堂产业,重建福安堂七层主楼,创办福安堂无限公司,先后收购拥有传统古方药的光明五幅标有限公司和虎星标药业有限公司,在泰国商界、医药界及侨团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生为促进中泰友好关系奔走。(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吴炎清)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