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展示体验馆内,工作人员为观众演示平台的相关功能。张礼珍 摄
东南网6月19日讯(张礼珍)泉州是全国重点侨乡,现有海外侨胞9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设区市重点侨乡位居第一。对于广大侨胞而言,无论身在何处,始终心系家园故土。为了满足海外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的需求,为侨胞提供“一键寻根”服务,泉州市侨联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开发出全国首个官方综合性寻根服务平台——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寻根平台”)。据悉,该平台自2021年4月上线试运营以来,先后帮助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马来西亚虚拟现实技术专家庄以仁教授、加拿大华裔联邦参议员胡子修等50多位侨胞找到家乡的亲人。
今年20岁的小李是华侨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来自马来西亚的他从小就听家里的长辈说,自己的祖籍是福建泉州,因为离开家乡的时间太久,跟故乡的联系被迫中断。来华侨大学读书后,他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学习之余,试着寻找故乡的亲人。端午假期,小李跟朋友到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参观,当看到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研发的寻根展示体验馆时,他欣喜不已。“在体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平台上输入祖先的姓氏、地名等信息,就能进行检索,如果我们要查询的相关信息,如族谱、侨村等已经在平台上建档了,就能轻松实现‘一键寻亲’。”
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展示体验馆内展示的实物族谱。张礼珍 摄
作为侨务大市,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探索为侨服务新模式。为了帮助像小李这样有寻根需求的海外华侨华人实现“一键寻根”,泉州市侨联在经过广泛考察调研和论证后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寻根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征集、扫描100多个姓氏族谱近10000册,完成泉州市侨情与港澳乡情普查及应用系统开发。为了让观众对寻根平台有一个直观的体验,泉州市侨联还依托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建成了寻根展示体验馆,在体验馆内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一键寻根”,还能通过查阅实物族谱、侨批及寻根成果等对海外华裔族群的相关信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展示体验馆内根据泉州常见姓氏设计的姓氏墙。张礼珍 摄
据介绍,寻根平台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了广大华侨华人在寻根谒祖方面的诸多诉求,将侨亲数据、族谱文献、姓氏宗祠、宗亲社团、重点侨村3D全景影像、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侨商侨智和归侨侨眷等与寻根谒祖相关的海量信息建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综合了族谱、侨情、重点侨村信息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综合搜索平台,基于族谱、侨情、地名等基础寻根数据,打造强大的寻根数据搜索引擎,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深入搜索。与此同时,寻根平台还运用完善数字化作业流程,将扫描后的族谱、文献等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切片,建立团队协作的数字化录入模式,并通过系统软件,打造科学、标准的数字化作业流程,为寻根检索赋能。
作为集族谱查询、寻根服务、宗亲联谊、社团交流、商贸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寻根平台在建设方面克服了重重难关。参与寻根平台研发工作的庄婷婷介绍说:“虽然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在具体的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以族谱为例,从实物族谱到平台上可供参阅、搜索的电子族谱,这中间就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个过程并非单纯的扫描上传,而是要将实物族谱进行分析梳理后,进行文字处理和人物关系构建,并把人物关系梳理成家族树,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登录平台后通过族谱来搜索人物的信息时,能够看到与之相关联的人物关系,这些仅依靠扫描和上传实物族谱信息是无法实现的。”
除了侨亲数据普查外,涉侨标志性建筑3D影像采集也为广大侨亲“一键寻亲”提供了直观的体验。长期致力于华侨民居研究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梁春光表示,涉侨建筑涵盖了侨厝、宗祠及华侨出资兴建的学校、场馆等,是华侨华人链接乡情的纽带。其中,侨厝在寻亲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考虑到华侨们对“摇篮血迹”难以割舍的情结,寻根平台通过对泉州市重点涉侨标志性建筑进行3D影像采集及全景展示,使侨胞们在网上就能全方位领略故居风采。
在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展示体验馆,游客用手机扫描,了解洛阳桥的相关信息。张礼珍 摄
据悉,寻根平台自试运行以来已先后被列入福建省和泉州“十三五”规划、泉州“十四五”规划及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根据规划,平台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数据库范围和规模,规划建设寻根文化园,扩大寻根文化影响,深化海内外姓氏文化交流等,逐步形成集姓氏文化、寻根谒祖、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海丝”人文产业集群,促进相关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