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丝路要闻 > 正文

福建职教:飘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24-03-26 16:4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勇

福建船政交通学院的苏庆列老师在指导学员操作。

非洲法语国家工艺服装技术培训班来黎明职业大学开展服装技术培训。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肯尼亚当地教师培训西餐课程。

核心提示

“一带一路”上,职业教育是中国与共建国家互联互通的桥梁。数据显示,至2022年底,我国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0家“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打造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职教品牌责无旁贷。近年来,福建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等平台,实施职教“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在全省职业院校建立15个“海丝学院”,实施“一带一路”教育项目55个,为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需求,福建的职业教育如何成功“出海”?如何赋能国际产能?“出海”路上又将迎来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福州、泉州等地展开调查。

克服“水土不服”

打造“技术驿站”

为期4个月的科特迪瓦职教项目汽车维修专业师资培训,近日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落下帷幕。临走前,科特迪瓦职教项目督学科菲·古阿古·荷内向该校汽车学院赠送礼物表示感谢。

“这是我们和科特迪瓦开展汽车专业骨干师资培训的项目,他们先派出一批老师来学校实地学习,明年9月份我们将派出老师去科特迪瓦,帮助当地7所大中专院校建立汽车专业。”汽车学院苏庆列老师介绍说。

在4个月的交流中,汽车学院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论与实操一体化课程,安排了到企业现场参观学习、中外文化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承担此次培训工作的汽车学院教学团队大多具有赴非教学的经验,收到来自非洲友人的礼物,老师们很感慨:“别光看现在的礼遇和赞美,刚开始出去开展教学的时候很是困难的!”

汽车学院“花香引蝶来”的故事始于2018年。彼时,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四处寻找国内高水平院校作为其海外职业教育项目的合作伙伴,为外方提供职业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涉及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专业。我省不少职业院校因专业实力突出而成为中航国际的合作伙伴。

搭乘央企这艘“大船”,2018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学院踏上“出海”第一站——肯尼亚。苏庆列正是首批派出教师之一。

来到陌生的国度,除了需要克服当地的水土环境不习惯、语言文化不熟悉等困难,和当地的教育培训基础接轨是最重要的问题。苏庆列感触地说,当时最令他惊讶的是街上那些几十年来各种版本的丰田车。“当地基本没有汽车专业基础,加上国家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发现可能要修30年前的车,老师们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真不行。”苏庆列说,“我们的汽车专业创办于1974年,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学院深厚的教学底蕴这一优势这时候就发挥出来了。”

得益于肯尼亚项目的顺利开展,此后,汽车学院与中航国际进一步合作,拓展了加蓬、科特迪瓦、乌干达等国家的职教培训项目。

同样的成功故事也发生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2019年,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联合中航国际在肯尼亚、加蓬、加纳等非洲国家实施“TOT”(Teaching Of Teachers,培训教师的培训)项目,为肯尼亚13所大中专院校24名教师进行为期2个月的酒店管理(西餐、烘焙、酒店服务)专业培训,为加蓬3所职业教育中心15名教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木工加工技术专业培训,为加纳26所大中专院校72名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电子电工专业培训。

非洲当地与中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地域文化,是教师们开展教学工作的最大挑战。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何世伟参加了赴加蓬和肯尼亚的项目,他举例道:“以木工加工为例,当地还在使用传统的手工锯木,所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自动化设备运到当地,对学员而言都太超前了。”

刘锦榆和李庆旺是赴肯尼亚为当地教师培训酒店管理(西餐与烘焙)专业的两位老师,二人均有行业内的丰富经验,但也经历了短暂的“水土不服”。“我们前期已经对当地的饮食文化情况做了功课,有了心理准备,但到了当地依然遇到很多‘突发’情况。比如面粉,当地不像我们那样细分为低筋、中筋、高筋,他们只有中筋面粉,很难做出多种类烘焙食物;又如当地很难买到绿叶蔬菜,会影响西餐的配菜方案。所以我们必须根据食材供应情况临时调整当天课程,相当有挑战性。”两位老师表示。

如今,这两个海外项目均取得圆满成功。“在承接项目时我们就在考虑使用什么样的老师教导他们,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院长何振鹏介绍说,建校以来,该校教师队伍就由学校教师、企业技师、行业匠师组成,教师们来自学校、企业、行业三方。

多年来,该校实行大师、匠师、技师与教师系列职称并行互通的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这也让学校组建的“TOT”项目任课教师队伍非常灵活。“不过,经过严格遴选出来的教师们,还是要先去国内设备生产厂家考察实习和国外培训基地调研,才能再前往海外执行项目。”何振鹏说。

立足“以侨为桥”

开拓动力强劲

在福建,职业教育“出海”的故事可以追溯至更早。旅居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旅外乡亲是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亦是泉州当地院校开放办学的独特优势。“以侨为桥”,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职教出海的“先声”。

“这样的文化交流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在具体负责学校国际项目的过程中,相关的老师们很早就在思考。

在承办寻根之旅冬夏令营时,许多海外华侨提出想让孩子来到中国学习的想法启发了他们。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海外侨胞回国学习、发展商贸、文化交流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不少学校成立了国际学院,专门负责海外办学项目的拓展与留学生教育。

2017年,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会长、马来西亚锦佳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东海找到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提出公司在海外承接项目时在技术储备、技能人才、仪器设备等方面存在短板,希望能和学校建立合作。最终,双方签订协议,马来西亚锦佳建筑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承接的中国公建项目,由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负责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

2018年,为了更好地对接海外华人华侨资源,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成立全省首个学校归国华侨联合会,形成“高校侨联+地方侨联+海外乡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发挥高校侨联主体作用,与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泰国泉州晋江联合总会、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等海外乡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这是我们在海外开展人才培训的开端。”何振鹏是晋江市侨联的常务委员、晋江市政协调解委员,借助这个身份,他带领教师团队将政、校、侨、企等各方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打造“海丝学院”海外办学平台。

黎明职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柯爱茹对以“侨”推动福建职校出海也深有体会。以“寻根之旅”“汉语桥”等人文交流项目为起点,黎明职业大学陆续在海外开设了“中文+海丝技艺”“中文+传统服饰设计”等短期体验课程。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国家在政策体制、风俗、人文等方面的差异,当地的侨胞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处理,他们还能深入发掘当地需求,帮助我们设计具体的教育项目。”柯爱茹介绍,学校与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以下简称“印尼雅协”)建立长期合作,在印尼拓展项目时,受到了印尼雅协执行主席蔡昌杰的大力支持。正是如此,“中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项目顺利落成。

2019年,在该项目的基础上,黎明职业大学联合印尼雅协在当地挂牌成立印尼“海丝学院”,探索福建特色的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模式。

不过,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入,双方发现纯粹的华文教育已无法适应当地发展需求。“当地希望我们对以往的华文教育进行转型,提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让会华文的人掌握技术。而这个想法与我们正在探索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不谋而合。”柯爱茹说。

“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侨建的学校,我们在海外的侨领就是我们‘出海’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希望借此逐步扩展到更有质量的学历教育,推动福建职业教育‘出海’朝纵深发展。”柯爱茹说,当前黎明职业大学联合印尼巴布亚省政府,采用“1年中文教育+3年专业教育”的“汉语预科+学历教育”模式,实现政校合作培养“中文+旅游管理”技术技能人才。

2019年以来,黎明职业大学先后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及澳门地区成立9个“海丝学院”。该校联合本区域“走出去”的纺织服装企业开设“中文+服装设计与工艺”国际生专班,首届学生已于2021年6月顺利毕业。

打磨产教融合

铸就出海优势

时代在发展,对职教“走出去”的思考也在深化。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留学生黎氏玉琼是位土生土长的越南人,来到泉州之前不会说中文。2022年,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与越南百宏实业有限公司合办“纺织服装与针织技术职业启航班”,首届招收了16名越南学生。启航班采用“中文+职业技能”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快速掌握中文的同时,对中国文化有更多了解。

去年,这批学生均顺利毕业,进入越南百宏实业有限公司就职,黎氏玉琼是其中一员。她担任纺丝电气组技术专员,不仅能够用流利的中文与中国同事进行业务沟通,更是公司中国籍员工与越南籍员工沟通的桥梁。

“对我而言,职业启航班是‘梦开始的地方’。学校的行业大师为我们打开了行业发展的天花板,企业技师告诉了我们企业的岗位需要什么核心素养的人才,学校教师系统地教授了我们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快速成长。”黎氏玉琼说。

相较于传统的“订单班”,职业启航班从源头标准开始,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按照企业所需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合作,确保教学课程对接企业岗位、职前衔接职后、学习融合工作。目前该校已与10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开设了“麦当劳职业启航班”“建筑测绘职业启航班”“全媒体职业启航班”等近20个职业启航班共选拔招收在读学员数百名。

“近几年,我们陆续与越南百宏实业有限公司、马来西亚锦佳建筑有限公司、菲律宾中国商会达沃分会等国际行业组织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6个‘海丝学院’职业启航班,共同培养学历教育留学生,并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成效很好。”何振鹏说。

“公司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合作多年,服务于我们海外公司的职业启航班也已经招收到第六届。合作过程中,学校始终能够较好地匹配到我们企业的需求。我们感觉职业启航班的学员基础打得比较深,无论语言沟通还是技术能力都优势明显。”福建百宏集团有限公司人事总监郭安妮表示,目前公司计划将职业技能培训在越南企业深入推广,因此,校企双方将在职业启航班的专业设定上涉及更多学科,并计划派中国教师前往越南当地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开展培训,以进一步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长期和外方学校打交道让汽车学院院长苏庆列感慨也很深:“以前我们向欧美国家学经验,现在我们可以向外输出我们的教学经验。如果问我们是怎样做到企业和院校如此紧密,我想底气就是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去年12月26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建的沙特“海丝学院”,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吉达NTC(National Trade Company LTD)公司举行揭牌仪式。这个校企共建“海丝学院”平台,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福汽集团继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后,与金龙汽车开展海外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又一个产教融合项目。“我们将依托此次该平台,成立‘金龙海外技师订单班’,为金龙汽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海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与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苏庆列说。(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储白珊 文/图)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