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中外头条 > 正文

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创造创新,激起“闽人智慧”的千层浪

2023-12-18 10:29 来源: 责任编辑:邓巧灵

《福建日报》2023年12月18日第01版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断流的文明,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内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有言:“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康诰》曰“作新民”。在中华文明绵延赓续进程中,“革故鼎新”的精神一直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铿锵话语,言简意深,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地处东南的福建,山海相连、底蕴深厚。

它有着山的坚毅,也有着海的宽广。山与海的交响,铸就“闽人智慧”鲜明底色。

什么是“闽人智慧”?

千百年来,福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寻觅和践行发展之“道”,形成了崇高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积累了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存方法与认识谋略。

这些“知”与“行”,既可能是闪光的思想,也可以是精湛的技艺。但是,一定体现出非凡的创新创造,充满着文明之璀璨、智慧之灵光。因此,这些“知”与“行”,可以统称为“闽人智慧”。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始于宋、盛于元明的福建德化白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曾被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带回欧洲,享誉世界,被西方称为“中国白”。

2001年4月1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德化县调研,为陶瓷业发展指明方向:“要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特色来优化,并不断向工艺县发展。”

习近平还对陶瓷文化寄予厚望,详细了解陶瓷烧制工艺流程及陶瓷成分材料,对每件作品的创意构想、表现形式都饶有兴趣地谈论,并提出了殷切期望:“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

陶瓷,陶器、拓器、瓷器等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的制品的统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器烧制技艺,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今天,当我们沿着历史长河向上溯源,在岁月的岸边与考古发现的福建史前陶瓷相遇,那欣喜映入眼帘的陶瓷光泽,正是“闽人智慧”的闪烁,也是福建文明初始的模样。

1万多年前,闽西漳平奇和洞,福建先民经过水的凝聚、手的捏造和火的烧炼,制作成一件件陶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伟大尝试;4000多年前,闽北浦城猫耳山,被称为“中国龙窑鼻祖”的窑炉第一次有了长条形的窑炉形态,大量烧制出黑衣陶;3000多年前,闽南永春苦寨坑,出窑的原始瓷器成为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及至1000多年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建阳水吉建窑和“中国白”德化窑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其伏笔已在福建的上古时代埋下……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传承的故事中总是不乏陶瓷的身影。“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代表了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与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宏等学者编写的《考古中国》一书如是论述。

青山连绵,镌刻下闽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足迹。这些足迹,阐释着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不竭动能,体现了继往开来的价值力量、革故鼎新的使命担当,亦成为“闽人智慧”的鲜明特色。

2008年7月,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省第2个、中国第36个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凝结成厚重的传统文化。

这些最初为防御而建造在田间的土楼,内沿为圆形或方形,中央是开放式庭院,只有一个入口,每座土楼最多可居住800人。作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聚族而居的大型建筑,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或“繁华的小城市”。

“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如是评价。

《山海经》曰:“闽在海中”。

绵长的海岸线与山岭遍布的陆地,让福建看起来仿佛是一部“打开的山海经”。为了获取海洋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数千甚至上万年前,福建先民便开始走向海洋。

“海洋个性”,也是“闽人智慧”的超大特色之一。他们是中国的“海上马车夫”、中国的“世界人”,穿越古代、近代、现代,闯荡天下,生生不息。

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期,考古人员在平潭发现了距今约6500年的壳丘头遗址,出土了以平面呈梯形的小型石锛为代表的磨制石器,以及少量的穿孔石器。

不要以为磨石头很简单,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专家认为,壳丘头出土的石锛普遍较小,有的长度仅有3.5厘米,很难作为单体农业工具使用,应是作为装柄的复合工具,用来采集或攫取食物,更有可能是用于修房或造独木舟的工具。

在今天的闽侯县昙石山,1954年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坝时,挖出了许多样式古旧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积很厚的贝壳,改写了福建的历史。专家判断,这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可以说“福建海洋文化就从这里开始”。

还有与昙石山文化年代相当的东山县大帽山遗址。专家对出土的一批石锛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原材料来自澎湖列岛,推断出当时的先民已经能够驾船出海,往返于海峡两岸。

大海无垠,孕育了闽人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开放包容的品格。襟山带海的地理现状,促使福建先民以海为途、拓海而荣,在波峰浪谷间,激荡出闽人的智慧、血性与风骨。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起于晋时“衣冠南渡”、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时期的福州三坊七巷,走出了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怀着“不能制海,必为海制”的忧患意识,著书立说、兴办船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郎官巷,坐落着严复故居。面对当时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严复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译介《天演论》等西方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著作,阐发救亡图存观点,在转型时代发出的启蒙强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2001年11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亲自主编《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并写了序言,认为“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专程到三坊七巷严复故居参观,墙上的两行字“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正是1997年他为“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所作题词。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我们可以从无数的闽人智慧中领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肌理,并汲取蕴含于其中的精神力量。

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辉煌。

“两创”理论的内在肌理研究不断深入。专家认为,“两创”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掌握思想文化主动的必要途径,是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必由之路。

牢牢把握“两个结合”,延续光彩夺目的闽人智慧,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妨从两组关系来把握福建如何走在前——

一是古与今。福建闽北,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习近平总书记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曾多次引用的这句古语,就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从传统民本思想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现代气息和鲜活力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发掘闽学精粹,推广普及朱子文化的价值精髓;深入实施“闽人智慧”主题传播计划,让福建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闪光思想、革命贡献、先进发明、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广泛传播;《八闽文库》等重大项目结出硕果,立体展示福建千余年来日益兴盛的文化成就……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福建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聚力打造“福”文化标识,加强对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侯官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引领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创造、蓬勃发展。

二是陆与海。“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从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到近代福州、厦门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通商口岸,再到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福建海洋文化从区域走向全球。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支持海丝文化保护传播,开启了泉州海丝遗迹的申遗之路,在2001年7月会见参加“海上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活动的伊斯兰国家使节团一行时指出,“希望通过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与发展”;高度重视福建文化对外交流,多次率团出访,积极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外开放政策……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呼唤着海洋强国的进程,海洋日益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主题。福建始终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坚持向海图强不放松,海洋事业产业一体推进,奋力追逐建设海洋强省的“蓝色梦想”。

自信自强,激起“闽人智慧”的千层浪。2021年以来,福建推进实施“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宣传展示自古以来蕴藏在文化产业中的“闽人智慧”。通过近两年来的宣传传播,“闽人智慧”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奋进文化强省的新征程上,融入“海洋文化”、“福”文化等文化标识,挖掘“闽人智慧”内涵,梳理“闽人智慧”脉络,必将激发更多的创造热情、创新情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东南网海外部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