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尺素传深情 两岸一家亲——海峡两岸家书特展侧记

2023-06-05 20:52 来源:新福建客户端 责任编辑:郑悠扬

海峡两岸家书特展活动现场

观众在看展。

19日,“骨肉天亲 血脉相连——海峡两岸家书特展”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共展出1000多封不同时期的两岸家书及相关实物,立体、直观地呈现两岸关系的生动画面和感人情节。

特展中的许多家书,表达的是当年有家归不得、离人两行泪的乡愁。那时候,一封封家书漂洋过海,纸短情长,诉说着两岸血脉亲情,凝聚着家国情怀,镌刻着温情记忆。

“外婆老了,思念更切/糊涂时叫人买贡糖,买阿昌仔最爱吃的咸酸梅/更老的时候她躺在床上/细数门前过往的台湾游客/‘怎么听不见你二舅的脚步声’”。在两岸家书特展上,大陆著名诗人舒婷的诗歌《给二舅舅的家书》,字里行间全是她外婆对在台湾儿子的思念和眷恋。

“一封封家书的背后,是一个个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览开放部副主任庄小芳告诉记者,2020年,博物馆收到了一组珍贵的家书,它是在台湾的李兰凤老人与福建浦城胞弟之间的往来书信。通过这些家书,可以窥见特殊历史时期的两岸手足情深。

原来李兰凤的儿子范植明在整理父母收藏品时发现了一些家书。通过一封家书信封上记录的电话号码及地址,他联系上了他的舅舅。在位于浦城县的舅舅家,范植明见到30多年来母亲写给大陆亲友的15封家书。后来,他说服舅舅一家,将这组家书捐赠出来,“希望更多人能从尘封的家书中,感受两岸同胞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记者注意到,在展出的逾千封两岸家书中,台胞陈臻超老人跟大陆亲人的通信数量最多。庄小芳告诉记者,1989年4月,陈臻超几经辗转终于与故乡的亲人实现了通信,并于当年11月回到阔别42年的故乡。从初次返乡的66岁到90岁在金门终老,陈臻超与他的二弟陈宜祥等通信20余年,信件多达624封。“这些书信,浸透着陈臻超和在福建的兄弟之间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父母的无尽思念与深深牵挂。”庄小芳表示。

据介绍,此次两岸家书特展分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惟桑与梓”“一片丹心”“历史使命”五个部分,从家乡、故乡、国家的角度层层递进,通过对家书内容和写信人生平事迹等方面的解读,提取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两岸同胞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手足情谊,彰显了两岸同胞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圆的殷殷心愿。

“家书两行,读了热泪盈眶。”台湾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国宁告诉记者,此次前来观看家书展览,勾起了她儿时对母亲与大陆亲人书信往来的回忆。1949年,陈国宁父母到台湾生活,一直和大陆亲人有家书往来。“一封家书两岸情,它是两岸民众心连心的证明。”陈国宁感慨地说。

品读一组组家书,记者发现,它们不仅书写着见字如面的嘘寒问暖、家长里短的牵肠挂肚,也承载着对原乡的离愁别绪,更寄托着爱国如家的深情大义,充盈着时代的脉动和情感的温度,承载着两岸同胞休戚与共的集体记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黄晖菲是此次展览大纲的编撰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她与同事们从上千封两岸家书中整理出30多个家书故事呈现出来,“这其中,台胞林硕卿的系列家书令我最为感动”。原来,林硕卿是福建南安人,1948年赴台。2015年,90多岁高龄的他不顾医生劝阻,毅然踏上返乡路。“其思乡爱乡之心赤诚可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林硕卿老人把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建设。”黄晖菲说。

为了助力这次特展,台湾著名收藏家许伯夷把多年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其中,数百件为两岸家书。“手写书信的岁月已成记忆,由于社会变迁和人员迁徙等原因,散落在民间的两岸家书文献愈发稀少,更弥足珍贵。”许伯夷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地方。两岸家书有许多充满乡愁、关爱乡土的文字,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年轻的台湾策展人巫奉霖一边参观一边拍照,他动情地说:“这样的展览特别有意义。希望透过家书展览等载体,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去感受两岸的血脉情谊,去体悟两岸的同根同源。”

“两岸家书是台湾同胞和大陆家人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两岸一家亲’的直接证物。”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组书记王辰虎说。近年来,福建开展“迁台记忆文献资料”征集活动,让两岸家书等涉台文献资料重回大众视野。自2019年起,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启“两岸家书”抢救性征集与研究工作,现有馆藏家书近3000件,时间跨度超过百年。

尺素传深情,两岸一家亲。通过展览,两岸家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多元的叙事和丰富的内涵,生动描述了两岸关系悲欢离合的历史图景和文化图像,令人深刻感悟到两岸同胞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共同心愿和坚强意志。

东南网海外部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