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繁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a
您所在的位置: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好茗者,不以万里为远——俄罗斯在闽留学生马浩茗与“万里茶道”的不解之缘

2024-10-26 08:47 郑悠扬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勇

东南网10月25日讯(记者 郑悠扬)当地时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来到俄古城喀山。

大约从17世纪开始,中国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茶叶一路向北,经过喀山,最终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条历史上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正是“万里茶道”,联通中俄,全长约13000多公里,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中国的茶文化随着万里茶道的兴起传播至俄罗斯,影响了俄罗斯人的饮茶习惯。

如今,有一位俄罗斯年轻人不以万里为远,沿着茶道,循着茶香,来到名茶之乡福建体验茶,研究茶。他的中文名也与茶息息相关,他就是目前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茶学博士生马浩茗(Tukhvatshin Marat)。

马浩茗参加2023年(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参与主题交流(记者 郑悠扬 摄)

“我的家乡乌法在乌拉尔山脉南端的西面。起初,茶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舶来品,后来发展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这里有着浓厚的饮茶文化,几乎家家户户都喝红茶,茶馆也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马浩茗介绍道。

通过西伯利亚地区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了南乌拉尔地区最受欢迎的饮品。中国砖茶和散茶通过马车、海运、铁路等运输方式,源源不断涌入俄罗斯,使得20世纪初作为南乌拉尔最大的城市和行政中心的乌法成为俄罗斯重要的茶叶批发贸易中心之一。茶叶和糖是乌法交易会上利润最高的商品之一,其中茶叶市场的营业额高达数百万卢布。

在当时的乌法,众多的餐馆、茶馆、酒馆和酒店都供应茶饮或茶制品,在任何商店里,都能见到各种装着茶叶的漂亮铁盒。纸袋、木盒、玻璃罐,甚至水晶制品的包装也屡见不鲜。茶如此受欢迎,却鲜少能在大街小巷见到茶叶广告,这是因为“没有必要为它做广告”——茶叶与烘焙食品相似,是最常见的商品,乃至于生活必需品。

“过去我们喝茶方式是使用茶炊——一种内部可燃烧木炭或木柴的金属制茶釜——把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将红茶放入小茶壶中,用开水冲泡。与家人朋友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分享生活点滴,是我们在漫长寒冬里的温情时刻。”他分享了俄罗斯传统的饮茶方式。

2018年,马浩茗随福建农林大学代表队参加“春社茶学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在团体比赛中展示俄罗斯传统茶艺(受访者提供)

来到福建以后,他逐渐习惯并喜欢上使用盖碗喝茶的方式。他泡茶的手法十分熟练——烫碗温杯,投入数克水仙干茶,合盖轻摇,打开一角,闻香。注入沸水,合盖快速出汤。短短数秒,一杯清澈的琥珀色茶汤便呈现在眼前,兰香漫溢,岩骨尽显。

水仙是武夷岩茶中的当家品种,也是他十分喜爱的一种茶。在俄罗斯,他喝得最多的是红茶,在中国,老师和同学们为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通往更广阔的茶世界的大门。他尝试了武夷岩茶、铁观音、坦洋工夫和福鼎白茶等许多福建佳茗,也探访过多个茶叶产地——武夷山、安溪、福安、永春乃至广东英德、云南临沧以及山东崂山等。

马浩茗寻访泉州永春茶山(受访者提供)

各种茶叶的不同风味和香气令他印象深刻,也令他更加专注探索茶叶里的奥秘。在实验室里,他的研究聚焦于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包括其形成机制及应用等。“这是一个极其迷人又复杂的领域,而且我认为中国的茶学研究是全球领先的。”

马浩茗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图片来自福建农林大学)

闲暇之余,他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特别是关于茶的研究,“这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能够发现在历史中被埋没的知识和技艺。”

在浩瀚书海中,他寻见中俄交好的历史印记。20世纪50年代,苏联茶叶专家代表团访问中国,旨在学习中国先进的茶叶种植和生产经验。苏联科学院巴赫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员K.M. 扎姆啥杰(又译作扎姆哈杰或兹穆哈杰)在其著作中对20世纪中期中国茶叶生产情况的珍贵记录。当时,中国方面热情接待了来宾,派出了杰出的茶叶专家张天福先生亲自前往江西上饶迎接代表团,并在福建之行中全程陪同,分享他在茶叶领域的丰富经验。

在福建,茶叶专家访问的重点是位于崇安(今武夷山)的示范性国营茶场。扎姆啥杰在其著作中对茶场的规模、宜人的气候和井然有序的组织工作印象深刻:“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茶树的大规模种植……茶场拥有超过120公顷的茶园……”专家们还对不同茶叶品种进行了研究和实验。

马浩茗表示,“这些研究资料是福建悠久的茶树种植历史和成熟的茶叶制作技术的实证,阅读这些意义非凡的史料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创造了这一神奇饮品的人们的劳动。”他时常把自己对茶的研究与感悟发布在个人社交账号里,希望通过长期坚持与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茶科学,热爱茶文化。

“就我所知,许多外国人对茶叶知识以及茶文化知之甚少。不少人认为中国各地的文化完全相同,在茶文化方面更甚,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马头岩肉桂或老从水仙,对于一些外国人而言,他们很难理解这些茶的独特之处与稀有价值。”他认为,让更多外国人了解茶学基础知识,才能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茶的精髓所在,这也是他致力于传播中国茶文化,特别是福建茶文化的原因。

马浩茗多次来到武夷山(受访者提供,蔡梦寒 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晋·葛洪《抱朴子·博喻》);习茶者,不以经纬为界;行道者,不以春秋为限。马浩铭说,“在博士生涯即将结束之际,我要向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我的导师、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给予我的帮助。我会继续前行,讲述福茶故事,推广中国好茶,为增进中俄人文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阅读
东南网全球站点
FJSEN Global Sites
东南网美国站
东南网澳大利亚站
东南网香港站
东南网菲律宾站
东南网阿根廷站
东南网马来西亚站
东南网日本站
东南网新西兰站
东南网英国站
关注我们
Follow U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
合作媒体
Associated Media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