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茹介绍其艺术展
吴达民用于打印诗稿的打字机
粉彩作品《如约而至》
《孕》 秋 深了/莲蓬满满/犹孕着/去秋的翘盼。那朵蓝荷/褪尽繁华/褪去曳地的晚装/披一袭薄纱/欲言又止。/浅浅的 忧郁/浅浅的激动和/宁静。蛙鼓此起彼落/流金岁月/在女子笔下/一一/留……白。”
这首诗出自香港知名女诗人、艺术家杨梦茹之笔,她是一位印尼华侨,在泉州学习、成长,后移居香港。自1986年起,她以笔名“梦如”作诗,后又以新笔名“印象”写诗、绘画、雕塑,开启跨界创作。
“泉州,虽不是我出生地,却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在这里长大。”40多年后,她带着作品重返泉州,呈现她的艺术之路。
同一届校友 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
鲤城区中山中路175号,是知名策展人吴达民的祖屋,也是泉籍艺术家蔡国强与夫人吴红虹第一次办展览的地方。今年国庆节,由吴家祖屋打造的“中山中路1915艺术空间”迎来了吴达民策划的“梦如·印象——多元艺术展”。策展人吴达民与艺术家杨梦茹不仅是泉州一中的同届校友,更是拥有长达半个世纪友情的挚友。
“达民在我开始写诗时,便为我打印每一首诗稿,因为我的字迹潦草,‘外子’(旧时妻称夫的名称,此处指代杨梦茹丈夫林祥麟)先用钢笔字誊过一遍,再寄回泉州让达民打印。”顺着杨梦茹的手势看去,一台老式打字机正静置于展厅入口右侧。
数十年来,吴达民见证了杨梦茹从学生到诗人的转变。因为帮忙打印诗稿,吴达民保留了杨梦茹的所有手稿资料,他一直想为杨梦茹办一场专题展览,“175艺术空间”的改造让展览落地,也使两人的友谊具象化。
杨梦茹与吴家的缘分不止于此。1986年,吴达民带杨梦茹参观蔡国强的工作室,杨梦茹一眼便相中了火药画《蛋白质》,于是“游说”蔡国强割爱,最后以1100元的价格得偿所愿,并说好画展之后再取。然而蔡国强还是难以割舍,于是特地为杨梦茹画了一幅肖像油画,并将她的诗《断线的风筝》题在画作上。“蔡国强甚少为人画肖像画,可惜这幅作品在搬家时弄丢了。”吴达民遗憾地说。
“没想到38年后的今天,我会在吴家祖屋举办画展,回想这段因缘,觉得格外珍贵。”杨梦茹说道。
因小说结缘 当年情侣谈诗论艺
“泉州,虽不是我出生地,却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在这里长大。”杨梦茹是印尼华侨,5岁时回到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上三四年级时,转入市区五七小学(今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就读,1968年考入泉州一中,直到1974年毕业后前往香港旅居,她在泉州生活了十多年。
升入中学后,杨梦茹对播音很感兴趣,梦想成为一位播音员。“有一次我去广播室找同学,我说能不能让我说一句,可惜没能如愿。”杨梦茹笑着回忆。
在中学期间,杨梦茹不仅埋下了朗诵的种子,也萌发了爱情的嫩芽。“我在一中遇到了我的丈夫林祥麟(笔名‘众木成林’),那时候他和我同学的哥哥很要好,一群人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初见时他正拿着一本刚脱稿的小说,与合著的同学哥哥讨论文学,我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了,于是开始了交往。”
当时,杨梦茹住在华侨新村附近,经常去找住在金鱼巷的林祥麟,如果没找到人,便会在他家门口留下字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林祥麟觉得杨梦茹写出来的字句像诗一样美好,便将所有字条都珍藏收集起来。“当时我还没有写诗,但他从我简单的词句中就预测我会成为一名诗人,并坚定地支持,时常与我谈诗论艺。”
梦如与印象 两个笔名的艺术之路
杨梦茹写诗是从1986年二女儿诞生后开始,“我和丈夫没有正式举办婚礼,二女儿出生后我们去补拍婚纱照,当时看着那些照片很有感触,便以‘梦如’为笔名为婚纱照配诗,没想到动笔后便一发不可收,有时候一天能写好几首”。
1991年杨梦茹的第一本诗集《季节的错误》出版。诗集一经出版,即引来海内外学者、诗人的广泛关注。接着,她的第二本诗集《穿越》、散文集《她穿行于清醒的迷茫》、诗画合集《心象·意境》陆续出版,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然而,在诗坛锋芒初露之时,杨梦茹为了寻求内心的自由,决定停笔。“许多朋友都扼腕叹息,但我从未后悔。”
2017年,停笔19年后,她以新笔名“印象”重新出发,开始涉足绘画、雕塑、舞蹈、陶瓷等领域,跨入其艺术人生的第二篇章。“有一天我与丈夫谈诗论艺时,他脱口说了一句‘梦如印象’,‘印象’二字,深得我喜欢,便将其作为我新的笔名。”
“梦如·印象——多元艺术展”共分为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杨梦茹的艺术探索之路。在采访结束时,杨梦茹给记者留言:“心灵的对话,是不需要语言的。”或许,这也是她与艺术、与内心对话的方式。(融媒体记者 邱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