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的侨批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写给长辈的侨批,言简意赅却情真意切。近日,笔者在泉州侨批馆看到一封封当年海外华侨与家中长辈的通信,信中内容朴实却令人动容。
1928年,菲律宾华侨施教布寄给晋江龙湖石厦母亲的侨批,批中将游子客寓海外思乡思亲的情感表达得十分深切:“自别慈颜,时怀孺慕。每思禀候,辄乏鸿鳞。惟愿玉体康强,不胜欣喜。外地均各平安,祈勿慈念。伏望起居珍重,努力加餐为祝。”话语不多,却真情流露。
旧时,侨属盼望亲人从海外寄批回祖国家乡,无不用鹄候、企盼等用语,而这种亲人的情感其实是难以用笔墨来形容和表达的。作为一封家批,自然有寄上外汇给亲人安排家庭费用之事。该侨批寄的款项“捌大元”,其中贰大元交石嫂、贰大元交娥妹。最后还跪请母亲金安。寥寥几语,将旧时儿子拜见母亲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类似的,还有1907年戴谷荣给南安诗山石古林岳母的侨批,批中尊称岳母为“泰水老大人”,并“每上托祝苍天庇佑大人金体康健清安,可足我愿也!想贵家大小近事谅必诸事如意,可恭可贺也”“愚婿候日归家自当登堂拜椙诸情自当图报万一耳”,淡然话语中包含了华侨女婿戴谷荣对岳母的孝心和感激之情。
古代,人们将母子之间的关系与情感,喻作“春晖”与“寸草”,故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还有“羊羔跪乳”“慈乌啼母”,人们通过想象力,将它们比喻成人的行为举止,千百年来作为教育下一代富有说服力的典范。(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