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繁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a
您所在的位置:海外频道 >  丝路要闻 > 正文

通讯:中巴农业科技合作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3-10-24 19:3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邓巧灵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24日电 通讯:中巴农业科技合作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唐斌辉 王欢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的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助理教授阿韦斯·拉希德正在为学生答疑解惑,讲述小麦分子育种的相关知识。

拉希德曾留学中国,长期从事小麦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他也是该实验室的巴方负责人。

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和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建立,今年3月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召开了项目启动会。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农业领域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环。

拉希德告诉记者,中国在分子育种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有效提升了小麦育种水平。实验室成立的目的之一便是学习中国经验,将新技术引入巴基斯坦。

10月1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准备。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条锈病是影响巴基斯坦小麦产量的因素之一,我们在育种中使用的中国小麦品种对条锈病具有很好的抗性,我们将相关基因转移到巴基斯坦小麦品种中并进行测试,结果非常好。”拉希德说。

他还说:“我们进行了大量测试和田间试验,已经确定了两种非常适合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初步结果显示它们的单产要比巴基斯坦小麦品种高8%至10%。”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小麦新品种的测试和在巴审定工作。

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告诉记者,小麦新品种培育审定过程漫长,在巴基斯坦通常需要12至15年的时间,但研究中心建立了快速育种设施,可以将时间缩短到8至10年。

10月1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左)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和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中国农业专家的帮助和合作,我们将培育更多优质、高产、气候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从而更好地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马哈茂德说。

据拉希德介绍,实验室成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不断推进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我们可以在中国培养巴基斯坦科学家,学习先进的技术,联合中方共同为我们的学生设计研究课题。”

正在从事小麦植株高度研究的巴基斯坦学生哈菲兹·萨勒曼告诉记者:“我很开心能和中国科学家一起工作。中国在培育优质小麦品种方面经验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并取得进步。我们希望将中国小麦的优良特性应用于巴基斯坦小麦当中,培育新品种。”

10月1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左二)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和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谈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拉希德说,该倡议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带来了教育的进步。实验室的研究在今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希望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能够尽早完成审定,造福当地民众。

10月1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样本测试。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10月1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小麦种子筛选。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 摄

推荐阅读
东南网全球站点
FJSEN Global Sites
东南网美国站
东南网澳大利亚站
东南网香港站
东南网菲律宾站
东南网阿根廷站
东南网马来西亚站
东南网日本站
东南网新西兰站
东南网英国站
关注我们
Follow U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
合作媒体
Associated Media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