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通讯员 叶秋艳 李智琪)
春华秋实,金波荡漾。近日,在建瓯市东峰镇长溪村的900多亩稻田间,两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伴随着阵阵轰鸣,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大片稻谷的收割、脱粒。
“这片水稻的品种是浙优18,共900多亩,亩产1500~1600斤,收割机最多一天可以割40多亩。”指着远处一大片金黄的稻田,东峰镇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旺婢介绍道。
东峰镇是建瓯的粮米之乡,也是我省首次公开测得大规模种植的亩均产量超1000公斤的水稻所在地。今年初以来,当地不少农户都引进了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等设备,节本、省时、质优的农业全程机械化正在成为现实。
机械化带来的改变不仅在丰收季。在田间,魏旺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台大旋耕机1天就可以完成30亩的耕作,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200亩。以前一二十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3人就能完成。”
一次性投入不菲的农机能快速普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功不可没。据了解,从育秧补助,到购置插秧机、收割机补助,东峰镇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给予农户农机购置费用30%的补贴。同时,帮助协调解决用地、用人问题,帮助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有了政策的扶持和机械化的加持,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从最初的500亩增加到1000亩,配备水稻耕作全流程机械化设备20多台,农机手32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范围从本村延伸到周边村、隔壁县,为不少农户提供水稻耕作支持,一年服务耕地面积9000多亩,代加工大米1000多吨。
为避免丰收时下雨对晒谷造成影响,东峰镇还建起了烘干仓储中心,引进可日烘干15吨粮食作物的设备。农户将收割完的水稻送至仓储中心快速烘干后,就可送仓库存储,再也不受阴雨天气影响,解决了人工晒谷占地大、耗时久的问题。
收入高了、顾虑没了,农民种粮也更积极了。去年,东峰镇建成高标准农田1.26万亩,今年,粮食播种面积4.62万亩,完成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项目1.4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