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7月14日电 2022年7月1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出席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在广西南宁主持同越南、柬埔寨双边机制会议后,接受了中央媒体采访。全文如下:
一、当前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本地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在此背景下,此次东南亚之行主要有什么考虑,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东南亚始终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近两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同东南亚国家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将本地区打造为抗疫合作样板、复苏发展高地、和平安宁绿洲,成效有目共睹。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区各国有必要加强战略协调,增进团结协作,在变局乱局中站稳脚跟,把准航向,整装再发,携手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稳定发展局面。
此行到访东南亚五国,出席澜湄合作和二十国集团(G20)两个外长会,在东盟秘书处发表政策演讲,在华同越南、柬埔寨分别召开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例会,举行了60多场活动,紧扣和平和发展两条主线,聚焦双边和多边重大议题,巩固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就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发出了中国声音。
一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利益相融、理念相通。各国对中国发展前景抱有信心,期待中国为地区复苏发挥“主引擎”和“稳定器”作用,愿同中国巩固传统友好,深化全方位合作。此访期间,中国同湄公河五国一致同意打造更加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同印尼明确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打造发展中大国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同泰国、马来西亚首次就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目标达成一致;同菲律宾就建设互帮互助的好邻居、相知相近的好亲戚、合作共赢的好伙伴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超越海上争议,开创中菲关系新的“黄金时代”。同越南、柬埔寨在华进一步探讨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柬同意续签共建命运共同体新的五年规划。中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正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区域联通发展呈现新亮点。联通和发展是习近平主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也是地区国家的共同期待。中国同湄公河五国同意打造更加强韧的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中老泰三国将以中老铁路通车为契机,以通道促物流,以物流促经贸,以经贸促产业,纵贯南北、连通欧亚,推进中老泰联通发展构想。中马探讨打通泛亚铁路中线远景,谋划对接中老、中泰铁路、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菲着眼菲新政府施政方向,规划推动“大农业、大基建、大能源、大人文”四大重点领域合作,把友好合作蓝图一绘到底。此外,中方同印尼、马来西亚将高质量建设雅万高铁、“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和东海岸铁路,一致同意将“两国双园”建成经贸创新先行区和“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示范区,打造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新增长点,确保产供链稳定运行。
三是地区和国际合作展示了新气象。继中国成功举办金砖领导人会晤之后,缅甸、柬埔寨、印尼、泰国今年也将分别主办多边机制会议。地区国家都希望共同守护和平,加强团结协作,擦亮全球治理的“亚洲时刻”。
澜湄合作外长会根据“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澜湄精神,同意打造区域合作“金色样板”。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值开局之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引起广泛共鸣和积极反响。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坚守“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主题,就合作应对能源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发出了“亚洲声音”。中方同泰方一致同意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聚焦亚太、聚焦发展、聚焦自贸区建设,从曼谷再出发,为实现布特拉加亚愿景作出共同努力。
二、近年来,澜湄合作取得飞速发展,在湄公河次区域众多合作机制中后来居上。中方对机制未来发展方向有何考虑?
答:澜湄合作是六国共同发起和推进的事业,坚持谋发展、惠民生、重行动,为促进区域繁荣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六国共建“免疫护盾”,共造“发展引擎”,共筑“友谊桥梁”,共创“幸福家园”。中方向湄公河国家提供超过2亿剂疫苗,2021年双方贸易额达39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澜湄合作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此次会议上,六国外长讨论规划了下一阶段澜湄合作六大方向,审议发表了六项成果文件,中方提出六大惠湄举措,为下半年领导人会预做了准备。六国外长一致认为,面对全球动荡时局,澜湄合作应守正创新、提质升级,为六国民众带来更多福祉,为区域合作作出更多表率。
一是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湄公河国家地处“一带”和“一路”联结部,同中国在基础设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优势互补。我们要加快释放中老铁路通车利好,深化“陆海新通道”合作,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共同维护区域粮食、能源、金融和产供链安全,创建次区域合作典范。
二是打造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澜湄合作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与全球发展倡议理念完全一致。中国已就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0多项落实举措,湄公河国家作为近邻将率先受益。我们将大力开展农业、水资源、公共卫生、数字创新、社会人文等领域合作,树立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样板。
三是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和非传统威胁交织叠加,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正如湄公河国家的外长所说,没有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发展。澜湄机制启动伊始就将政治安全合作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六国携手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是应有之义。我们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好地区和平稳定,为在区域机制中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积累宝贵经验。
习近平主席强调,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中方将同湄公河五国合力推进“三区”建设,构建更加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三、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二十国集团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这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二十国集团外长首次坐在同一个屋顶下,会议顺利召开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显示了各方期望加强对话合作、建设好二十国集团机制的意愿。各国普遍认为,多边主义是应对当下全球性挑战的唯一方案,应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共同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各方支持二十国集团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当前困难,在应对卫生、粮食、能源、气候等挑战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方在会上清晰有力地阐明了对多边主义和二十国集团合作的主张。我们认为,应当让团结战胜分歧、合作替代对抗;应当携手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营造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国际贸易环境;应当重视聆听发展中国家声音,把发展作为合作优先领域,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方还提出了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从加强国际粮农治理、畅通农产品供应链、纾解市场供需紧张、支持农业科技合作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等方面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前,新冠疫情持续延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主要论坛,责任重大、不可或缺、不容破坏。此次外长会再次证明,在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中,鼓动分裂和相互指责解决不了问题,对话协商共克时艰才是正道。中方赞赏印尼发挥的领导力,愿继续全力支持配合印尼主席国工作。
四、中俄两国外长在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期间举行成功会晤。如何评价当前的中俄关系?
答: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战略擘画下,中俄关系展现出强大韧性。作为彼此重要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我们有必要排除干扰,保持定力,有序推进各领域合作,有力维护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的重要成员,中俄有必要保持沟通协调,增进国际社会共识,促进全球发展事业。我们坚信,中俄关系能够经受住任何国际风云考验,继续保持正确前进方向。中俄致力于构建的是新型大国关系,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原则,美国对中俄正常交往的歪曲和抹黑是无中生有,别有用心。我们愿同俄方以及国际上一切致力于和平与发展力量一道,共同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面对乌克兰危机,中方的立场光明磊落,客观公道,一以贯之,坚持劝和促谈。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对抗的惨痛历史表明,霸权主义、集团政治、阵营对抗不会带来和平安全。中方将继续从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维护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始终站在维护和平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五、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都刚刚经历政府更迭或换届,同三国外长首次直接对话有何感受?
答:同三国外长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突出感受是,三国都重视同中国的关系,都希望加强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寻求互利合作,都主张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等国际公认的规则。
过去几年中澳关系遭遇困难,根子在于澳前政府执意把中国视为“对手”甚至威胁,对华采取了一系列不负责任和轻率的言行。当前中澳关系既面临挑战,也出现机遇。中方愿本着相互尊重精神,为双边关系再把脉、再校准、再启航。我们注意到澳方重申中澳是全面战略伙伴,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希望澳方端正对华认知,不炒作放大分歧,不参与围堵中国,本着平等尊重和冷静务实态度开展建设性交流,争取推动中澳关系重归正轨。
中加关系曾长期走在中国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前列,中加从来不是对手,而是伙伴;中国从来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健康稳定的中加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此次外长会见是建设性的,也是坦诚的。中加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应该把握好双边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妥善管控分歧,秉持相互尊重,坚持独立自主,寻求合作共赢。
中韩是离不开的近邻,分不开的伙伴。两国共处休戚与共的安全环境,形成利益融合的产业循环。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迎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韩新政府成立前后,两国元首成功通话,引领双边关系平稳过渡、良好开局。维护好、稳定住中韩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反之两国都会受损,这是过去30年两国交往的重要经验。双方要重温建交初心,信守政治承诺,聚焦互利合作,排除外部干扰,推动双边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
六、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美外长巴厘岛会晤,如何评价此次会晤?
答:双方此次在巴厘岛进行了长时间会晤,就如何改善中美关系和妥善应对国际地区重大挑战进行了充分、坦诚的沟通。双方都认为这次会晤具有实质性,也具有建设性,也为下阶段两国高层交往积累了条件。我们都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关键时期,保持这样的经常性沟通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在会晤中,中方着重指出,美方的对华认知存在严重误判,致使美国的中国观、利益观、竞争观都出现了明显偏差,由此制定的对华政策自然也偏离了正确轨道。美方不应仅从大国竞争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不能只用零和博弈的思维处理中美事务。美方应立即停止在涉台、涉疆、涉港、涉海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中方主动向美方打出“四份清单”,三份是分别要求美方消除两国关系中的负面因素,一份旨在探索推进两国互利合作,这体现了中方的原则性和建设性。中方还提出探讨中美在亚太地区如何良性互动,设立共同遵守的规则。双方并就推进联合工作组商谈解决各自关切、便利两国外交领事人员履职、重启人文议题交流磋商等达成具体共识,同意在气变、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美关系要走出困局,根本遵循是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遵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对抗、合作共赢的精神,探讨确立双方的行动指南。拜登总统多次重申“四不一无意”承诺,这次布林肯国务卿也作出进一步积极表态。关键是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美方应消除“威胁膨胀”的战略焦虑,摒弃“你输我赢”的惯性思维,拒绝“政治正确”的无端绑架,停止一系列破坏中美关系和地区战略稳定的错误做法,同中方一道有效管控矛盾分歧,首先在亚太地区践行和平共处,实现良性互动。
七、东亚合作面临新的挑战。请问中方为何在此时强调弘扬“开放的区域主义”?
答:开放的区域主义是亚太各国普遍认可的理念。中国和东盟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去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总结双方关系发展的四大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同地区国家一道,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以自由贸易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平等协商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以开放心态建构朋友圈和伙伴网,推动亚洲成为发展的高地、合作的热土,可以说,开放的区域主义是亚太合作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某些国家想的并不是如何携手应对,而是重拾旧式冷战思维,重启封闭集团政治,忙着构筑排他“小圈子”,鼓吹各种“脱钩”“断链”,地区和平稳定局面因而受到严峻挑战。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团结还是分裂,进步还是倒退,成为摆在地区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方认为,应该秉持和平、发展、自主、包容的理念,坚持和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从亚洲的文明和实践中汲取经验智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要坚持和平共处的传统,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二要坚持发展振兴的目标,促进经济发展融合;三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把自己和地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四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反对排斥特定国家,针对特定一方。
开放的区域主义和封闭的集团政治之间存在根本分野,是攸关中国和东盟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亚洲大地上共同生存、发展、合作数千年,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止我们迈向共同发展振兴。中方将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东盟等地区国家一道,携手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共同谱写地区合作与亚洲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