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三月初四
东南网首页| 繁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a
您所在的位置:海外频道 >  专题专栏 >  2022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 >  报人与茶 > 正文
报人与茶
2022-06-28 11:32 郑璜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孙紫腾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茶道》杂志社

一个是中国最古老最普通的饮品,衍生出的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一个是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当报人遇上茶,茶香滋养了报人精神,报人则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一)

19世纪末,世界茶叶格局发生了大洗牌,原本占据世界茶叶贸易总量80%以上的华茶,遭遇了英国人的阻击。他们一边向中国输入鸦片,一边想方设法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开辟新的茶叶基地。华茶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出口话语权就此丧失。

同样在19世纪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作为舶来品,终于实现了中国化的过程,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近现代史。

报人与茶的交集,可不是“一杯茶、一张报”那么简单,其间的玄妙之处早已注定——1872年,《申报》于上海创刊,其创始者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最初来中国原本是从事茶叶贸易,后来才转行办报。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五口通商让茶叶出口激增。在众多利益的驱使下,“假茶”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危害整个中国茶业。创刊不久的《申报》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发表社论对此进行抨击。

“查运茶出洋,实为中国诸货之巨擘,若不整顿,茶色日坏,茶名岁敝,败累通商之事,寔莫大焉。”《申报》对于茶叶出现的问题忧心忡忡,指出茶叶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巨擘”,若制假售假,必将影响整个中国茶叶之名,出口受阻。

直面问题、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正是多少报人毕生所求。

翻阅徐明新所著《福建新闻史》,发现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的福建,报与茶的渊源,同样匪浅。

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初,福建出现了为茶叶贸易服务的《茶讯》(Tea Information)。

1853年即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战争转移到长江沿岸,闽北山区通往九江转沪、穗的商路切断,闽江运茶的商路开通,福州成为福建茶区唯一出口口岸。加之清政府开禁茶市,“各国船只驶闽运茶叶遽呈争先恐后之状”,福州遂成驰名世界之茶叶集散地,1866年以后的二十年间,茶叶出口超过广州、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

《茶讯》由福州英商天祥洋行、德商禅臣洋行联合其他经营茶叶的洋行创办,主要刊载福建与外商的茶叶贸易市场行情,系周报,除刊登茶叶市场信息,有时也报道外国人关心的时事消息和地方新闻。

在中国茶文化久远漫长的发展史上,历代文人最先培养起对茶这种饮料的独特感觉。他们最先体会茶之神韵,同时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内涵,引领茶文化的潮流。而报人不仅是文人知识分子,其职业还有特殊性——报刊作为面向大众的广泛性读物,除了传递新闻信息,在思想文化传播与教化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时代洪流奔腾,报业与茶业都走上了奋发自强的道路。

(二)

茶是绝佳的文化载体。一方面,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文人墨客皆以饮茶为雅趣。另一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亦是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是最平凡朴素的日常。在不少报人的世界里,茶如影随形,称得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报业先驱、福建闽侯人林白水(1874—1926)1901年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以来,25年间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就有10多种,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林白水的笔致如大江奔流,抨击时弊、为民请命,文风犀利,敢怒敢言,被誉为逢恶必顶的“独角兽”。

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发现口袋里没钱,他说道“给我一盏茶的工夫”,便伏案疾书,一篇千言文章就搞定了。他让仆人将文章送去报馆、要现钱,然后请朋友吃饭。一盏茶的工夫究竟是多长时间已无从考证,从其脱口而出中,可以推断喝茶是他平日里的习惯。

饮茶既可疗嗜睡,又令人常醒觉,因其味清、性俭,更是被赋予了正直、清廉以及智慧明觉的含义。爱茶的报人还有不少:

主编过《民报》《大共和日报》等报刊的章太炎,平日里不管有事无事,总是手端一把紫砂茶壶,时不时啜上几口,其乐陶陶。

1914年,袁世凯复辟之心昭然若揭,章太炎为民请命决定当面质问袁世凯。袁世凯避而不见,并把他关到龙泉寺。章太炎气急之下宣布绝食,以死抗议。但他补充道:“不过,茶我是要喝的,每天早上你们只要给我泡上一壶茶来就行了,我是绝食不绝茶。”后来,有人告诉章太炎:袁世凯是你的死敌,巴不得你死,你绝食死了,岂不是了了他的心愿。章太炎觉得言之有理,随即停止了绝食。

被誉为“中国报界宗师”的张季鸾,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还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担任过《大公报》《中华新报》《民信日报》等报的总编辑。他每天来报馆很晚,先看当天的报纸,然后喝茶、接待来访者,与人谈论。那时的报纸截稿时间很晚,他总要到每晚各地新闻到来之后,根据版面空出的大小,再琢磨社评。他还会邀朋友到办公室喝茶,谈对当日新闻的看法,随后落笔成文。

“一手写小说,一手办报纸”的张恨水承认,自己是个有茶癖的人。“炉头上,我向例放一只白搪瓷小水壶,水是常沸,丁零零的响着,壶嘴里冒气。这样屋子里的空气不会干燥,有水蒸气调和它。每当搞到深夜,电灯灿烂地照着花影,这个水壶的响声,很能有助我们一点文思。”茶香氤氲间,张恨水一生留下中长篇小说两千余万字,时评、散文、杂文、诗词等一千余万字。

报人或三五好友点烟、沏茶、唇舌交锋,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下,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或独坐书斋,轻啜慢品一盏清茶,在平展夷畅的心境中以新闻记者的眼光来记录、洞察社会,用文字留下形象的社会真实。

茶叶可饮可食,茶香可浓可淡,但报人茶盏中荡漾的,是共通的家国情怀。

一张报纸,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细微处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邹韬奋(1895—1944)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出版家,由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及创办的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

“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是邹韬奋的办刊宗旨,受到裨益的,包括日后的“茶界泰斗”张天福。

出生于名医世家的张家独生子,没有遵从父母对其承继祖业、攻读医学的期许,而是选择了当时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张天福看来,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万事以家业为本,福建有“茶、纸、木材”三大特产,他将来要做的,是复兴农村的“带路先锋”。

在南京读书期间,张天福成为《生活周刊》的忠实读者,思想上深受其鼓舞和影响。他有一本伴随一生的《生活日记》,这是《生活周刊》对经常订阅杂志的读者的馈赠,封面上烙印着他“立己立人,强国强种”的座右铭。

沿着自己订立的座右铭,张老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恢复和发展福建茶叶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则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彼此滋养、互相成就,算得上报与茶之间的一段佳话了。

(三)

即便在文中写道“白开水最好喝”,但出生在福州的当代杰出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不得不承认,他以前也喜欢喝茶,并且很讲究品茶。如果要说茶经,也能勉强发挥一点个人见解。毕竟在喝惯了大碗茶或者盖碗花茶的北方人看来,福建的工夫茶实在称得上是讲究了。

更多报人还是去茶馆喝茶。在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汇聚了芸芸众生,浓缩了社会百态,无疑为报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要论泡茶馆的“疯狂”,无人能及赵超构(笔名林放)。

上世纪30年代,赵超构参加重庆《新民报》工作,每天晚饭后都要到茶馆约三五知己见面,高谈阔论一番。这些碰撞的闪光点,成了生动的素材。他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喝完茶,回到报馆里,每天来它一段,真是精彩!”农民、城市工人、乞丐、小偷等各色人物、各类事件就是这样被赵超构写进报纸。若没有茶馆,没有茶客,恐怕内容会减少三分丰满与滋润。

1958年1月,毛泽东到杭州,某日连夜用专机从上海接赵超构、周谷城、谈家桢到西湖刘庄喝茶叙旧,与党外知识分子彻夜谈心,演绎了传诵至今的“西湖佳话”。

毛泽东紧紧握住赵超构的手,恳切地提醒说:“听说你常常去城隍庙泡茶馆。泡茶馆我不反对,不过知识分子一定要走出书斋,接触工农群众。”

“在城隍庙喝茶也好,在弄堂乘风凉也好,都是接近群众的最好时候。”赵超构自己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观察一切,然后加以分析研究,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更接近群众,编出来的报纸也就会受到读者的喜爱。”其“短、广、软”的标志性办报写作理念,也以他的茶馆见闻为基础,成为他办报生命力的源泉。

无独有偶。改编了《祝福》《在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报人夏衍,在1945年曾任《华商报》编委,主编副刊《茶亭》。在为《茶亭》献词《请大家来歇脚》中,夏衍阐扬了他的茶道观和审美观:“当人们挑着重担走路,捱着困苦前进的时候,忽然望见了前面有座茶亭,一定会很高兴,一定会跑得更快些,肩上的重担也似乎轻得多了,他们需要快些走进茶亭里休息,舒服地喘口气,减轻疲劳,恢复气力。粗看起来,人们对于茶亭的留恋,是为了一时的凉快与舒服,其实呢?是为了继续前进。”

在这个“茶亭”里,既包含了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时常走走停停,用短暂的休息自省和思考,更好地调整方向出发;更以茶为媒,倾听群众的声音,用笔头为民发声,化解民忧。

关于泡茶馆的场景,张恨水在《茶肆卧饮之趣》写道:间数日不知肉味,偶遇牙祭,乃得饱啖油大。腹便便,转思有以消化,于是亟趋小茶馆,大呼沱茶来。肉吃多了,来茶馆,喝上一碗助消化的沱茶。即便如张恨水这般嗜茶的人,所谓的喝茶真的仅是“喝”,而不是“品”。

毕竟世道到了什么境地,生活还是要继续。当民族陷于危亡之际,如果还能从容地喝一盏茶,已是对残酷世间最好的告慰。

(四)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人在草木间寻得良味,亦在草木间感知天地,老祖宗造此字,抑或是告诉人们“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吧。

人们常说,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来自茶农,第二次来自制茶师,第三次来自茶艺师。

其实,这也是茶所经历的三次“磨难”。茶树,在自然中,栉风沐雨,砥砺风霜,还有杂草、病虫害的侵袭。采下后,或晒,或揉,或摇,或碰,或炒,或焙,历经磨难,从一片树叶变成一枚茶叶。或煮,或煎,或泡,浮浮沉沉,接受沸水的洗礼,重新丰盈饱满,鲜妍的色泽,沁人的芬芳,甘醇的滋味,茶的新生。

都说浮生若茶。人生的际遇亦如茶,只有历尽浮沉与煎熬,才能沁出醇厚的茶味。毕竟生活并不总是“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闲适从容,反而充斥着种种不确定和不安定。

知名媒体人曹景行的一段人生经历,或许就是人生如茶的最好脚注。

1968年8月6日,上海市抽调各区各校千余名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从人民广场出发,乘长途汽车奔赴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其中有个21岁的大龄知青,就是曹景行。

这个茶林场虽名叫“上海”,却是远在400多公里外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的大山里。茶林场坐落于箬岭脚下,有座叫“雀岭”的山头,将茶林场与外界隔开。“雀岭”,就是山高得连鸟雀都飞不过去,足见此地有多闭塞。但,这却是一块宜茶的风水宝地,是名茶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也是安置知青的理想之地。

从上海到黄山,在没有高铁、高速公路的年代,要舟车劳顿,翻山越岭,花费两三天时间。

1968年—1978年,曹景行与知青们在山里开荒种茶。虽为一介文弱书生,但他却也是“扛过木头、挑过担子、种过水稻、下过车间,冬天还要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天黑以后,再扛着百十斤重的柴火一步一步走下山。不仅肚子饿得难受,浑身的汗水也会变得冰凉,但是这一切教会了一个词叫‘承受力’”。

曹景行都不抱怨。劳作之余,也总是手不释卷,历史、哲学、文学、科技……涉猎广泛。在他眼中,精神“食粮”与果腹食粮同样重要。

十载光阴,曹景行开过许多山,种过许多茶,吃过许多苦,也读过许多书。这段珍贵的人生经历,磨砺了他坚忍顽强的品格,亦是成就他成为“新闻雷达”(窦文涛赞语)的深厚基石。

林清玄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但此刻,我们更愿意称他为:一个很懂得“品茶品味品人生”的作家。

从3岁开始,林清玄就得到了茶香的浸染。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一个盛行饮工夫茶的地方。先祖自明末渡海迁台,到他已是第13代。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饮茶是闽、台两地的生活日常,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林清玄家中院子里有一张石桌,上有一把铸铁大茶壶,下面还有炉子。父亲和邻里乡亲耕作归来,常常围桌而坐,一人端一只小茶壶,对着壶嘴啜吸茶汤,酣畅淋漓。

啜完茶,茶壶通常不会收起来,放着次日母亲来整理。年幼的林清玄,觉得大人们围在一起喝茶,有说有笑,茶壶里一定是好东西,便等大人们走了以后,把壶里剩下的茶汤吸干净。好奇也好,偶然也好,他与茶的缘分就此结下,纵贯于他60余载的人生。

生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人品尝到的是甜蜜,有人品尝到的是苦涩。“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在林清玄清新幽远、空灵流动的笔下,不只是满溢的茶香,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走过兵荒马乱,当我们回首报人与茶的往事时,是多么庆幸拥有了如今的淡定从容。今日的中国正借助报人、媒体,将茶和茶文化分享至全世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提供一个可以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维持和谐友善关系的有效途径。正有道是:“一杯清茶慰岁月,偷得安闲做诗文。”

报人眼中的茶道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鲁迅

爱侣在怀,茶香沁鼻,无言以对,这才是人生至乐。

——曹聚仁

每早不去吃二三十分钟茶,这一天也不会舒服。

——张恨水

粗看起来,人们对茶亭的留恋,是为了一时的凉快与舒服,其实呢?是为了继续前进。

——夏衍

关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经常被列举的是火药和造纸。然而在中西交流史上,茶叶理应占有它的位置。

——萧乾

东南网全球站点
FJSEN Global Sites
东南网美国站
东南网澳大利亚站
东南网香港站
东南网菲律宾站
东南网阿根廷站
东南网马来西亚站
东南网日本站
东南网新西兰站
东南网英国站
关注我们
Follow U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
合作媒体
Associated Media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